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小學類
書類
別史類
編年類
地理類
目錄類
雜史類
傳記類
正史類
類書類
藝術類
雜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束观迁议郎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乃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
 (禄大夫杨赐諌议大夫马日磾 议郎张驯
韩说太史/令单飏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是事始于)
 (建宁而成于喜平故合而称之此说亦有据然割/并 (第 32a 页)
 立太学石经以正五经文字而蔡邕传云奏求正定

 六经文字 张驯
传云与蔡邕共奏定六经文字后汉
 书所载五经六经已自不同隋书经籍志云后汉镌
 刻七经著于石碑则又以为七 …… (第 68b 页)
 石张参是正讹文三卷亦曰五经文字盖礼兼三礼
 春秋兼三传故曰五经汉之七经为五经犹唐之九
 经为五经也蔡邕 张驯
传所云六经者益以论语而
 为六也按旧唐书经籍志有今字石经论语二卷蔡
 邕注隶书唐谓之今字隶释载论语残 (第 69b 页)
碑有盍毛包

 周有无不同之说此即邕所注者盖当时诏定者五
 经邕乃奏定六经益之以论语 张驯
与邕共奏定六
 经故其传亦曰六经也然则汉碑乃有八经而以五
 经六经七经为疑犹为未尽儒林传序云为古文篆 (第 70a 页)
 纸其石断剥字多亡缺取其完者摹刻凡八百一十
 九题曰石经遗字即小欧阳集古目中所有者石经
 见于范史帝纪及儒林宦者传皆曰五经蔡邕 张驯
 
传则曰六经惟儒林传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郦
 氏水经云汉立石经于太学魏正始中又刻古文篆
 隶三字石经唐 (第 55b 页)
 雠定五经命蔡邕书古文篆隶三体镌石立于大学
 今不存近于故相王文康家得左氏传拓本取其完
 者刻之凡八百一十九题曰石经遗字范史纪曰五
 经蔡邕 张驯
传则曰六经

二百十六

魏下豫州刺史脩老子庙诏 (第 55b 页)
  后汉书儒林传
前书云济南伏生传尚书授济南张生及千乘欧阳生
欧阳授同郡儿宽宽授欧阳生之子世世相传至曾孙
欧阳高为尚书欧阳氏学张生授夏侯都尉都尉授族
子始昌始昌传族子胜为大夏侯氏学胜传从兄子建
别为小夏侯氏学三家皆立又鲁人孔安国传古文尚
书授都尉朝朝授胶东庸譂为尚书古文学未得立

欧阳生传伏生尚书至歙八世皆为博士 牟长习欧
阳尚书著尚书章句皆本之欧阳氏俗号为牟氏章句
 宋登传欧阳尚书  张驯
传大夏侯尚书 尹敏初
习欧阳尚书后受古文周防师事盖豫受古文尚书
孔僖鲁国鲁人也自安国以下世传古文尚书 (第 4b 页)
   邱江公 房凤
  后汉
   刘昆 洼丹(觟阳/鸿)任安 杨政 张兴 戴凭
    孙期 欧阳歙 牟长 宋登  张驯 

   敏 周防 孔僖(子季/彦)杨伦 高诩 包咸
   魏应 伏恭 任末 景鸾 薛汉 杜抚
   (第 37b 页)
   胡母生 严彭祖 颜安乐 瑕邱江公 房
  凤
 后汉
  刘昆 洼丹(觟阳/鸿)任安 杨政 张兴 戴凭
  孙期 欧阳歙 牟长 宋登  张驯 
尹敏
  周防 孔僖(子季/彦)杨伦 高翊 包咸 魏应
  伏恭 任末 景鸾 薛汉 杜抚 召驯 杨 …… (第 1b 页)
奏定典律转拜侍中数上封事抑退权臣由是出为颍
川太守市无二价道不拾遗病免卒于家汝阴人配社
祠之 张驯
(第 37b 页)
子隽
济阴定陶人也少游太 能诵春秋左氏
传以大夏侯尚书教授辟公府举高第拜议即与蔡邕
共奏定六经文字擢拜侍中 (第 37b 页)
者非也盖邕所书乃八分而三体石经乃)
(魏时所建也洪氏隶续曰石经见于范史帝纪及儒林/宦者传皆云五经蔡邕 张驯
傅则曰六经惟儒林传云)
(为古文篆𨽻三体书法郦氏水经云汉立石经于太学/魏正始中又刻古文篆𨽻三 (第 9b 页)
 忠        陈 夤
  臧 旻        周 昕
  吴 景        朱 翔
   张 驯        
高 瑞
  唐 翔        蒋 休
  周 歆        方 俨 (第 8a 页)
  经郡中向慕之垦田增多流民占著者五万馀口

  三公奏课为天下第一(后汉书/本传)
   张驯
字子俊定陶人为丹阳太守有惠政后迁大
  司农(后汉书/儒林传)
 三国诸葛恪字元逊琅琊人嘉禾三年领丹 (第 40b 页)
 觟阳鸿

 侍中领骑都尉平陵贾逵景伯
 司𨽻校尉南阳宋意伯志
 大司农定陶 张驯
子㒞(以上范氏后汉书/)
 议郎临淄吴良大仪(刘氏东观汉记/)
 晋江阳太守蜀郡何随季业(常氏华阳国 (第 4a 页)
 太中大夫魏郡许淑惠卿
 外黄令无锡高彪义方
 马融
 张恭祖
 郑康成
 西鄂长颍川堂溪典季度
  张驯

 京兆尹南阳延笃叔坚
 扶风许伯升
 孝廉长平颍容子严
 九江太守河南服虔子慎
 司徒掾王玢(或作珍 (第 11a 页)
 后学熹平四年乃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

 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 议郎张驯
韩说太史令单飏
 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
 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 …… (第 2a 页)
 二年迁江夏太守

 单飏传飏字武宣山阳湖陆人举孝廉稍迁太史令
 出为汉中太守
  张驯
(第 2b 页)
张驯
字子俊济阴定陶人辟公府举高第拜
 议郎与蔡邕共奏定六经文字擢拜侍中光和七年
 徵拜尚书迁大司农
 儒 …… (第 2b 页)
 郦道元水经注汉灵帝光和六年刻石镂碑载五经
 立于太学讲堂前悉在东侧蔡邕以熹平四年与五
 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马日磾 议郎张驯
韩说 …… (第 4a 页)
 本故其文与今文无异然皆残阙已甚宋敏求洛阳
 记云汉灵帝诏诸儒正定五经刋石熹平四年蔡邕
 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马日磾 议郎张驯
 
韩说太史令单飏等奏定六经刋于碑后诸儒晚学
 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笔写者车乘日千馀
 两填塞街衢其 …… (第 14a 页)
 镌刻今所存诸经字体各不同虽邕能分善𨽻兼备
 众体但文字之多恐非一人可办史云邕与堂溪典
 杨赐马日磾 张驯
韩说单飏等正定诸经今公羊论
 语之后惟堂溪日磾二人姓名尚存别有赵域刘弘
 张文苏陵傅桢左立孙表数人窃 …… (第 24a 页)
 已未知后六百年其存几何好古博雅之士所当珍
 护以谨其传也
 陶宗仪书史会要曰堂溪典官五官中郎将马日磾
 赵域官谏议大夫刘弘 张驯
韩说官议郎张文苏陵 …… (第 27a 页)
 赵崡石墨镌华曰汉灵帝光和六年刻石五经文于
 太学讲堂此石经初刻也蔡邕以熹平四年与五官
 中郎将堂溪典 议郎张驯
韩说太史令单飏求正定
 六经文字帝许之邕乃书丹刻石立于太学门外此
 石经再刻也
    按汉熹平刻石 …… (第 28a 页)
 七十馀字尧曰篇三十馀字以视洪氏𨽻释所存不
 过什之一而已按石经汉魏皆尝立之熹平之立石
 见于后汉书灵帝纪蔡邕传 张驯
传儒林传宦者传
 正始之立石见于晋书卫恒传而水经注则曰汉碑
 五经立于太学讲堂前悉在东侧碑上悉刻蔡邕 …… (第 28b 页)
 石经三体一体之不同三曰堂西所立石为汉为魏
 之不同四曰后魏所存石诸经之不同后汉书本纪
 儒林宦者传皆云五经蔡邕 张驯
传则以为六经隋
 书经籍志又以为七经此言汉五六七经之不同也
 卫恒传言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至正始中 (第 29b 页)
 经数十字盖有此碑所无者而碑中古文亦有韵所
 不收者则沦落之馀两家所得自不同耳石经见于
 范史帝纪及儒林宦者传皆曰五经蔡邕 张驯
传则
 曰六经惟儒林传云为古文篆𨽻三体书法郦氏水
 经注云汉立石经魏正始中又刻古文篆𨽻三字石
  (第 4a 页)
 镌刻其书画超诣要非中郎不能到也然至今存者
 体各不同虽中郎兼备众体而篇章之富未必能办
 于一人之手传称邕与堂溪典杨赐马日磾 张驯

 说单飏等正定诸经意者当时诸儒同涉笔于其间 (第 16a 页)
 (高密人/大司农)东乡子琴(高密人/州护军)童恢(姑幕人/太守)童翊(姑幕人/西昌长)
 王扶(掖县人/议郎)淳于恭(淳于人/尚书郎) 张驯(定陶人/议郎)
刘瓆(高唐/人) (第 7b 页)
  (邕书史亦称邕自书册使工镌刻其画画超诣要/非蔡中郎不能到也然遗经今存者体各不同虽)
  (中郎兼备众体而篇章之富未必能办于一人之/手传称邕与堂溪典杨赐马日殚 张驯
韩说单飏)
  (等正定诸经意者当时诸儒同涉笔于其间不可/知也然历年多更变故久陵迁谷变煨烬剥蚀之) (第 84a 页)
中郎不能到也然至今存者体各不同虽中郎兼备
众体而篇章之富未必能办于一人之手传称邕与堂
溪典杨赐马日磾 张驯
韩说单飏等正定诸经意者当
时诸儒同涉笔于其间不可知也历年多更变故久陵
迁谷变煨烬剥蚀之馀甚至取为柱础 (第 5a 页)
 光和六年刻石镂碑载五经立于太学讲堂前悉在
 东侧蔡邕以熹平四年(案熹近刻/讹作嘉)与五官中郎将堂
 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諌议大夫马日磾 议郎张驯
 说太史令单飏等(案近刻脱杨赐諌议大夫马曰/八 (第 26b 页)
 光和六年刻石镂碑载五经立于太学讲堂前悉在

 东侧蔡邕以熹平四年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
 大夫磾议郎张训(后汉书蔡邕传作光禄/大夫马日磾 议郎张驯)
韩说太史
 令单飏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书丹
 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大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
  (第 30a 页)